Menu

為萬國萬民禱告

2024-08-28
宣教日引
第三文化孩子-一位宣爸的代禱信

趁我們上教會,小偷上星期日入屋行竊。家裡的現金被偷去(包括我們的宣教經費),兒子約書亞的珍藏硬幣也被拿走。感恩的是他們沒有偷走電腦和其他電子產品,也沒有取去我們的旅行證件。

起初兩個孩子看來不太在意,但主日早晨,太太注意到他們坐立不安,魂不守舍。於是我們坐下來跟約書亞和以斯帖談失竊的事,並一起禱告。我們禱告約書亞可以原諒那些偷走他珍藏的小偷。以斯帖想到家裡被人闖入就難以安心,丟了宣教的錢也讓她難過。但她為不是遭持械行劫而感恩,至少各人都安全無損。

經歷驚嚇和創傷並非宣子的專利。但部分宣子身處的地方治安欠佳,常有盜竊,人生安全受威脅,有些面對戰亂或天災,這是身處家鄉的同齡孩子未必經過的。而且在跨文化處境中他們更覺得無助,容易受到傷害。

★★ 禱告 ★★

天父,祢從不忽視、輕看困苦人的苦難,祢從不轉身不顧他們,反而傾聽他們的呼求。(詩22:24)性暴力、車禍、政治壓迫、搶劫、恐怖分子的炸彈襲擊、政變暴動、天災、不人道的生活狀況……這些都是宣教士家庭到禾場服事時,可能需要承擔的風險。我們祈求主,親自就近在苦難中的宣教士家庭,與父母、宣子們同行,撫平他們內心大大小小的創傷,醫治、更新他們。願神呼召更多心理衛生專業的弟兄姊妹,投入宣教士關顧事奉,參加宣教士回述晤談的訓練,成為宣教士有力的支援後盾。我們也禱告,願神興起更多弟兄姊妹,委身在宣教士關顧的禱告行列中。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資料蒙允許,摘錄自「宣教日引2024.09.09」)


2024-08-14
宣教日引
第三文化孩子-宣子缺少歸屬感

第三文化孩子(TCK)定義為:18歲成年前,曾在父母的母國或自己的護照國以外地區長久生活,包括軍隊、政府駐外人員,公司外派人員、宣教士的子女等。頻繁搬遷的獨特成長印記,讓TCK終其一生難以定義自我認同,內心總有一股揮之不去的失根感。這幾周讓我們來為他們禱告。

森姆,你的家在哪裡?」11歲的森姆正享受早晨明媚的陽光,海上的渡輪留下波光粼粼。

聽到爺孫這段對話,森姆的媽媽不禁莞爾一笑。森姆出生在辛巴威,在莫桑比克、辛巴威、英國生活過,現在居於柬埔寨,還到過澳洲探親。她兒子該如何回答這問題呢?

他說:「在天家囉!」

面對這個問題,大部分第三文化孩子都心裡作難!沒有一個地方真的感覺像家,很多時候,父母的家鄉最不像家。對他們來說,「天家」是最理所當然的答案。

★★ 禱告 ★★

天父,為兒童區課程的同工禱告,願他們有創意地編寫教材和活動,幫助宣子學習適應新的生活。願兒童區課程的同工擁有敏銳的文化觀察力,協助不同國籍的宣子們經歷文化差異的碰撞,並從中學習融洽相處,為孩子營造充滿愛與安穩的環境。求聖靈感動更多幼顧兒童專業的基督徒,投入宣教士關顧的事奉,服事這一群常被忽略的宣子們。願神預備宣子們的心,使他們對神所預備的處境和新朋友,保持開放。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資料蒙允許,摘錄自「宣教日引2024.09.04」)


2024-08-07
宣教日引
印度-喀什米爾穆斯林(活在火藥庫中)

仔細查看世界地圖,會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印度西北部的疆界會因為不同的地圖而有不同的形狀。這塊會變動的區域就是喀什米爾,是一不小心就會讓印度和巴基斯坦重啟戰火的敏感區域。

印巴分裂時,查謨和喀什米爾地區可以選擇歸屬任何一國。但由於當時的統治階級是印度教徒,因此他們選擇歸屬印度。可是大多數喀什米爾人都是穆斯林,他們其實更傾向於加入巴基斯坦。印巴為了接收喀什米爾展開數次惡戰,至今仍重兵集結在各自掌控的喀什米爾領域。如今,查謨和喀什米爾地區分別由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控制,形成割據。2020年,印度政府大量頒發戶籍證明給居住在喀什米爾地區的人,讓當地穆斯林深感不安。他們認為印度政府試圖改變喀什米爾地區的人口結構。

大多數喀什米爾人都是虔誠的遜尼派穆斯林,他們的文化深受穆斯林神祕主義和波斯文化影響,當中只有少數人是印度教徒。喀什米爾穆斯林將歸信基督教的人視為不道德、墮落的人,該地區的基督徒經常受到迫害。許多喀什米爾人聽說過耶穌基督,但僅僅將祂視為一名先知和教師。

★★ 禱告 ★★

天父,求祢在憎恨之處播下祢的愛。我們為喀什米爾地區美麗如畫的風景感謝祢的創造,也為這片區域因政治爭議而動蕩不安祈求祢憐憫。求祢的平安早日臨到喀什米爾,使當中的人民不再惶惶不可終日。我們也為喀什米爾地區的基督徒禱告,除了要小心國與國之間的爭端,也要面對四面八方投來的異樣眼光。求主親自保護他們,讓他們在逆境中仍然堅定地信靠祢,成為和平的見證人,因為「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資料蒙允許,摘錄自「宣教日引2024.08.19」)
 


2024-07-31
宣教日引
印度-平賈拉人

「棉花街裡白漫漫,誰把孤弦竟日彈,彈到落花流水處,滿身風雪不知寒」,清代文人韓榮光描寫的畫面,也是平賈拉人的日常。

平賈拉的意思就是「棉花織工」,因為他們的傳統職業與棉花脫離不了關係。從前的平賈拉人主要負責彈棉花和梳理棉花;彈棉花就是以人手用彈花錘擊打弓弦,讓弓弦將棉纖維彈鬆,以此去除棉花上的塵土及籽粒,也使棉花更加鬆軟,好進一步加工做成枕頭、棉被,甚至床墊。

平賈拉是他們以前的名稱,現在比較常稱呼他們為杜尼亞人(Dhuniya),但同樣是指棉花織工。他們也被稱為曼蘇里人(Mansoori)。

平賈拉人屬於「其他落後階層」(OBC)的穆斯林,儘管在伊斯蘭信仰中享有平等地位,但平賈拉人卻選擇遵循印度教的種姓等級制度。

平賈拉人的信仰混雜著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元素,因此時常受到穆斯林及印度教徒輕視。高達96%的平賈拉人信奉伊斯蘭教,但他們仍然奉守印度教節日,甚至向印度教的神靈立誓。

目前在平賈拉人當中還沒有發現基督徒,雖然烏都語的福音資源十分充足,可惜沒有工人服事這群印度的穆斯林群體。

★★ 禱告 ★★

天父,平賈拉人活在歧視中,甚至有許多平賈拉人因為羞愧而不願意使用這個名稱。主啊,這群被社會、被制度所拋棄,屬於落後階層的平賈拉人,是祢親手塑造的寶貝,求祢向他們彰顯祢的愛,讓他們看見自己的價值不是被社會及歷史來定義,而是被主祢所定義。我們帶著盼望向主求,求祢親自帶領平賈拉人認識主耶穌,以祢為他們捨命的愛來影響平賈拉人,改變他們的心。父啊,求祢向平賈拉人敞開福音的大門,願祢親自建立起平賈拉人教會。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資料蒙允許,摘錄自「宣教日引2024.08.12」)
 


2024-07-24
宣教日引
印度-達爾吉人

根據傳統,印度人穿衣偏向將布料層層交疊,蓋著身體,不習慣縫紉衣服,直到裁縫師出現為止,而印度達爾吉人便是裁縫師的後裔。

達爾吉源自波斯語,意為縫紉。達爾吉人當中的穆斯林僅占三分之一,其餘多數則信仰印度教;達爾吉穆斯林的別稱是易德立斯•達爾吉,他們自認為是先知易德立斯(Idrisi)的後裔,他不僅被達爾吉人視為縫紉藝術的始祖,且在伊斯蘭傳統中被認為是與舊約聖經的以諾同一個人。

如今,達爾吉除了是民族名稱,更代指裁縫這個職業,那是一個更為龐大的群體。若單看達爾吉穆斯林,超過100萬人在印度落腳,其他人則住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地。目前,無法確定當地是否有已知的基督信徒及福音事工,雖有聖經翻譯、信仰資源,但使用狀況與維護無從得知。

★★ 禱告 ★★

天父,我們仰望祢的恩典與憐憫臨到達爾吉人,成就祢對他們救恩的計畫,使他們穿上祢藉由基督為他們預備的義袍。我們盼望「以諾」這個線索,能帶領他們從聖經的創世記中開始探索真理,成為渴慕與神同行、快跑跟隨祢的人。雖然我們對達爾吉人的認識很少,也彷彿看不見什麼福音和宣教事工的頭緒,但我們深信天父祢仍在我們所不知道的事上作王掌權,為當地的福音工作穿針引線,興起願意回應祢呼召的工人,也開弟兄姊妹的口,為達爾吉穆斯林代求。我們何等盼望在天國與他們相見。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資料蒙允許,摘錄自「宣教日引2024.08.11」)


2024-07-18
宣教日引
印度-安薩里人

「平安」是基督徒打招呼的起手式,印度安薩里人卻曾以「宵禁快樂」(Curfew Mubarak Ho)彼此問候。1990年代,作為身處在印度教聖城瓦拉納西(Varanasi)的穆斯林群體,安薩里人飽受歧視,是印度教警方眼中的危險分子,自諷居住區為「小巴基斯坦」,頻繁被施以宵禁,加深安薩里人與大眾的隔閡,但幽默的安薩里人早已習慣差別待遇,互道「宵禁快樂!」是艱苦生活中的調皮反叛。

安薩里是阿拉伯文「幫助者」之意,原指幫助穆罕默德從麥地那遷往麥加的人,據說他們的祖先是先知的同伴阿布•安薩里(Abu al-Ansari)。如今,安薩里人多數居住於北方邦,總人數超過1,200萬人。伊斯蘭來到了南亞,默默地也被種姓制度滲透,有了階級之分,而安薩里人是南亞穆斯林中的低種姓,現今他們約有九成屬於政府定義的「其他落後階層」(OBC)。傳統上他們世代以絲織為業,政經地位脆弱;反之,也有人活躍於比哈爾邦政壇,取得政經地位。安薩里人承襲着遜尼派穆斯林的身分,目前沒有已知的基督徒,但已有聖經譯本與線上福音資源。

★★ 禱告 ★★

天父,我們將安薩里人仰望祢,過去的社會對他們投以歧視、不信任的目光,最終導致安薩里人社經地位脆弱。我們祈求那位向撒馬利亞婦人啟示生命活水的耶穌基督,向他們顯現;求祢賜下活水,讓他們的生命不再乾渴,脫離種姓與傳統信仰的一切捆綁,也保守他們生活、地位得到改善,領受祢豐盛的祝福。天父,求祢為安薩里人預備容易接觸、合適他們的正確信仰資源,也預備心中火熱的福音工人,樂意陪伴這個群體,成為向他們報平安、傳喜訊的使者。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資料蒙允許,摘錄自「宣教日引2024.08.02」)


掃描分享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