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為萬國萬民禱告

2022-10-12
今日未得之民系列
阿曼 阿曼阿拉伯人
阿曼 阿曼阿拉伯人

約1,939,000人  基督徒:0%

阿曼阿拉伯人(Omani Arab)是中東最早接受伊斯蘭教的族群之一。數千年來,阿拉伯人一直居住在現在的阿曼領土上。曾經因為貿易上的機會,大量阿曼人移民到東非,在那裡繁榮昌盛,直到敵對阿拉伯人的一場血腥革命迫使大多數人返回阿曼,目前分布在10個國家,主要在阿曼。他們稱自己為「阿曼阿拉伯人」,表示擁有純正阿曼人血統,有別於參雜其他背景血統的阿曼人,包括非洲、波斯。他們的社會型態是父權制或以男性為主導,兩性有明確的角色定義,甚至從孩童就被賦予性別特定的責任。男主外,女主內,經常分開吃飯,從不一起祈禱,各自禮拜。大多數阿曼阿拉伯人屬於伊斯蘭教的伊巴迪教派,他們的清教主義和理想主義原則對周邊國家的阿拉伯人產生了很大影響。阿曼-阿拉伯的標準是以他人的樣式來接受他們。例如,他們認為不慷慨就是粗魯無禮的,所以他們以遜尼派的問候方式歡迎遜尼派,他們也忍受不是由穆斯林轉信的基督徒。

福音事工阻礙與外展點子:阿曼阿拉伯人堅定地信奉伊斯蘭教。要在這種環境下追隨耶穌會很困難,因為這會打破他們的“清教徒主義”傳統。英語語言學校和醫院是宣教師進入阿曼的較好選擇,他們可以出發至工場前先在自己國家接受英語教學和護理的培訓。

«  禱告神大能的工作使整個阿曼阿拉伯人的家庭和社區都能真實地體驗到祂的祝福與恩典。
«  禱告阿曼阿拉伯人中間極少的基督跟隨者能有機會彼此認識、團契。
«  禱告信徒蒙受聖靈引導去到阿曼阿拉伯人中間。

(資料蒙允許,摘錄/改寫自「今日未得之民」,Joshua Project)
 


2022-10-05
今日未得之民系列
印尼 塔米亞人
印尼 塔米亞人

約46,000人  基督徒:0%

塔米亞人(Tamiang)居住在蘇門答臘島最北端亞齊特區的東南部。他們有自己的馬來方言,稱為塔米亞語,在詞彙上與附近的廖內馬來語相似。塔米亞人是穆斯林,伊斯蘭教已經滲透到他們生活的每個方面。儘管如此,許多人仍然進行傳統的儀式,包括成功種植水稻、收割水稻和保護免受自然災害的儀式。

生活方式與需要:塔米亞人主要收入來源是大米,其他作物包括玉米、木薯和茄子等,生活在沿海者則藉由紅樹林捕魚和制煤。自古來他們很少遷徙,因為農田廣袤肥沃,足以養活他們。二十世紀初,由於橡膠和棕櫚油種植園以及油井的開放,該地區接收許多移民。塔米亞人按照「四部族法律」生活,他們所在的地區原由四位被稱為拿督的開國元勳管理安頓,後來加入的定居者則被置於拿督的統治下,最後四個拿督連合他們的地區,並選擇了一位國王作為領袖。目前最主要的需求是有更好的耕作和種植方法來增加他們的收入,以及教育和公共衛生設施來增加福利。

«  禱告莊稼的主差派福音工人去到塔米亞人中間。
«  禱告塔米亞人能認識、追隨唯一真正的君王耶穌,享受他們永恆的產業。
«  禱告主興起有農業、教育、公衛專業的基督徒,服事塔米亞人並見證耶穌。

(資料蒙允許,摘錄/改寫自「今日未得之民」,Joshua Project)
 


2022-09-29
今日未得之民系列
坦尚尼亞 巴朱尼人
坦尚尼亞 巴朱尼人

約26,000人  基督徒:0%

巴朱尼人(Bajuni) 全世界約有132000人,主要住在印度洋沿岸的肯亞拉穆地區小島上,但約26000人居住在坦尚尼亞境內。他們雖是班圖人、索馬里人和阿拉伯商人的混血後裔,卻發展出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群體,主要語言屬斯瓦希里語的一種。巴朱尼人通常從事與海洋有關的職業,漁民、水手、海洋商人、造船商等。有些人也從事農業,主要食物是椰子、魚和大米。島上雖容易獲得食物,但淡水並不容易找到,飲用水和烹飪用水有時必須從島外來。島上幾乎沒有電力、污水處理系統和自來水。巴朱尼人遵循伊斯蘭法律來處理他們的日常事務。孩子們在家呆到六七歲,就必須到穆斯林學校,學習古蘭經。女孩大約十歲開始做飯,到了青春期就不再被允許與非自己家院的男孩交往,出門需有監護人,外出公共場合,需要穿傳統的黑色罩衫。巴朱尼人屬於沙菲派(Shafite)穆斯林。

福音事工阻礙與外展點子:傳統保守的伊斯蘭信仰及封閉的文化群體,使他們難以接觸。儘管聖經已被翻譯成斯瓦希里語,宣教機構也將重點放在巴朱尼人身上,但仍然很難突破。幫助巴朱尼人改善水電生活環境,可以是接觸當地人的機會。

«  禱告神呼召福音工人去到坦尚尼亞巴朱尼人中間,幫助他們改善生活條件。
«  禱告聖靈柔軟巴朱尼人的心,不排斥基督徒,願意敞開領受福音。
«  禱告神爲在巴朱尼人中工作的宣教機構打開福音的門。

(資料蒙允許,摘錄/改寫自「今日未得之民」,Joshua Project)
 


2022-09-21
今日未得之民系列
印度 馬克米人
印度 馬克米人

約14,000人  基督徒:0%

馬克米人(Makhmi) 居住在印度查謨和喀什米爾區的北部。有些人住在邊境印度這一邊,但大多數人住在巴基斯坦那一邊。這是世界上一個非常困難的地方,兩國軍隊通常都處於戰爭的邊緣,因此馬克米人周遭常是軍隊圍繞。他們盡最大努力在惡劣的氣候中種植足夠的食物,學會如何依靠牲畜的牛奶和他們可以種植的農作物生存。馬克米人並不廣為人所知或了解,處在伊斯蘭教、印度教甚至佛教圍繞的地方,他們被認為是穆斯林。

福音事工阻礙與外展點子:馬克米人生活在喀什米爾的高山上,外界的想法很少被引入,也幾乎從未被接受,需要聖靈的工作才能讓基督進入他們心中。在和平時期,喀什米爾是南亞人逃離酷熱的熱門旅遊地,基督徒可以帶著環球錄音網福音聖經資源和耶穌電影來到這個地區。

«  求神在各方面祝福馬克米人社群,興起福音工人付上代價,將基督帶給他們。
«  禱告馬克米人的決策者被聖靈引導,心中有著只有基督才能滿足的屬靈真理渴慕。
«  禱告馬克米人社群,很快就會有一場不可阻擋的歸主基督運動。

(資料蒙允許,摘錄/改寫自「今日未得之民」,Joshua Project)
 


2022-09-14
今日未得之民系列
巴基斯坦 俾路支賈巴尼人
巴基斯坦 俾路支賈巴尼人

約232,000人  基督徒:0%

賈巴尼人是俾路支的一個子群體。從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東部延伸到與印度接壤的旁遮普省西南部是俾路支人分布的地區,他們於12世紀時遷移到此,在蒙兀兒時期此處被稱為俾路支省。傳統上以農業和半游牧為生,雖地處荒蕪的岩石山脈、乾涸的河谷、並沙漠夾雜的土地,氣候又是嚴峻與乾旱,但他們以農耕與半游牧兩種不同季節的生活型態,克服這些艱困的環境氣候。俾路支賈巴尼人的婚姻是由新娘的父親和準新郎安排,需要牲畜和現金作為新娘聘金。女性一旦結婚,就從在父親的權柄下轉移到在丈夫的權柄下。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嚴禁與俾路支人以外的人結婚。賈巴尼人生活的準則包括好客、仁慈、真誠對待彼此,以及為陌生人提供避難所等,這些準則藉由歌曲和詩詞被保存下來。俾路支賈巴尼人是屬於遜尼派穆斯林。

福音事工阻礙與外展點子:俾路支賈巴尼人因居住在地理環境氣候惡劣地區,以及曾經為強盜的不良名聲而與外界隔離。許多人不會讀或寫,也沒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字。但他們有悠久的詩歌寫作傳統,詩人和職業吟游詩人受到高度重視,基督徒可以用這種藝術形式來呈現福音。

«  禱告被聖靈引領的福音工人,能進到俾路支賈巴尼人中間帶領歸主基督運動。
«  禱告主透過異夢和異象,讓俾路支長老們看見復活的基督,願意他們的社群向外界敞開。
«  禱告有屬於俾路支賈巴尼人自己的文字,幫助他們可以用來認識上帝的話。

(資料蒙允許,摘錄/改寫自「今日未得之民」,Joshua Project)
 


2022-09-07
今日未得之民系列
奈及利亞 曼加卡努里人
奈及利亞 曼加卡努里人

約31,000人  基督徒:0%

卡努里部落是由好幾個子部落構成,包括曼加卡努里部落(Manga Kanuri)。他們多數居住在奈及利亞東北部,過去曾在此地區建立帝國,1914年英國人掌管這地區後,開始失去權力。儘管如此,曼加卡努里人對他們作為統治者的過去以及他們現在仍擁有的領導地位和影響力感到自豪。家戶(household),不是家庭(family),是他們重要的經濟單位,家戶人數越多,家主的聲望就越高,因此年輕人常常被借調到各家戶,從事田間勞動、提供支援和保衛。作為回報,家主除了給年輕人衣服、食物、新娘聘金,也可能提供新娘,於是年輕人離開這個家戶,開始建立自己的家。卡努里人自十一世紀以來一直是穆斯林,但遵循著所謂民間伊斯蘭教,佩戴護身符,用以確保女性順利懷孕,避免死人鬼魂纏擾子孫。卡努里人的離婚率非常高,常見大量家庭分裂、重新組合、卻又再次分裂。

福音事工阻礙與外展點子:雖然卡努里人將伊斯蘭教的形式與他們的古老信仰融合,但伊斯蘭教仍是他們的身份。因此很難以任何方式呈現耶穌,而不會令他們覺得身份受到威脅。整個非洲人們都喜歡音樂和舞蹈,如果福音是以音樂方式呈現,也許曼加卡努里人就比較能接受。

«  祈求主醫治卡努里人的婚姻,帶領他們進入愛和尊重,明白婚姻需要長久的磨合和溝通。
«  禱告聖靈在曼加卡努里人的心裡動工,願意向福音敞開。
«  求主看顧專注曼加卡努里人的宣教機構,賜下足夠的資源和代禱者,將福音帶到他們當中.

(資料蒙允許,摘錄/改寫自「今日未得之民」,Joshua Project)
 


掃描分享QR